產業興村要找對好路子
產業興村要找對好路子
鄉村振興的路徑很多,每一個成功案例的背后,都是因地制宜,做出了特色。
城郊村,尤其是背靠一線城市的農村,依靠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游,
通過旅游帶動餐飲等產業發展。有了客流量,村莊農產品有了市場,通過銷售特色農產品又能增加村民收入。
遠離城市的農村,有依靠周邊景區及優美的環境,發展旅游、民宿等。也有做好特色農產品,使之成為一個富民產業,實現村莊騰飛。
在北京懷柔慕田峪長城腳下有個北溝村,村集體曾欠賬80多萬元,但近年通過改善環境,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民宿,成為一顆耀眼的鄉村明星。
四年前,筆者在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區大龍潭鄉混撒拉村調研采訪時發現,村內幾乎家家住上了小洋樓,要知道,這可是一個交通偏遠、以前靠救濟過日子的山區貧困村。
改變這個村莊面貌的是芒果產業。那一年,全村400多戶都種芒果,產值達到4800萬元,人均年收入2萬元。
“要能在荒山上種出芒果,我用手掌煎魚給你吃。”20多年前,當村支書倡導在村里荒山種植芒果時,有村民還發出這樣的“嘲諷”。后來,在村干部的帶領及示范下,這里成了四川省有名的“芒果村”。
翻看浙江地圖,東陽市南馬鎮花園村,只是浙中丘陵上的普通一點。
因為資源太貧瘠,花園村祖祖輩輩盡管很努力,窮盡了所有的辦法,仍然很難維持生計,更不用說致富了。
花園村有山,卻不怎么長樹,連村民燒水做飯的柴火都難以滿足。花園村沒水,種田全靠天,碰上天旱,生活用水都得去隔壁村挑。盡管地處浙中腹地,但當年花園村通往外界也只有條田埂路。上世紀70年代,村里好不容易買了臺手扶拖拉機,卻因路太窄難以進村……
村里努力在農業生產方面做了很多嘗試,比如從幾公里外的水庫通過三級電站、水渠引水到花園村,解決了農業生產灌溉用水,增加了水田收成,但僅解決了溫飽問題。在經濟作物種植方面也做了很多嘗試,但都是小打小鬧,未成規模。
村領頭人邵欽祥認識到,要改變花園村的面貌,只搞農業沒有出路,一定要“以工富農”。服裝廠的成功,更讓他堅定地走上了這條路。在他的帶領下,一批花園人辦起了工廠,腰包漸漸鼓了起來。
顯然,“以工富農”是適合花園村的一條好路子。
村內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,邵欽祥又及時將村內企業實行了大聯合,依靠規模、質量贏得市場青睞,實現大跨越、大發展。
隨著花園集團越來越強大,花園村硬件設施越來越好,一改過去低矮瓦房、污水橫流形象,花園村也漸漸像個花園。
一方面,花園集團越來越大,村內工廠越來越多,空間顯得局促,難以騰挪;另一方面,周邊村莊發展緩慢,與花園村差距越來越大,當地政府希望能通過花園村帶動發展。
這對花園村是責任,同樣也是發展機遇。村莊合并,通過新農村改造,騰挪出的空間利于“以工富農”更進一步。
這些案例充分證明,產業興村要找對好路子,要審時度勢,要有戰略前瞻性及戰略定力。